【市場回顧】買共同基金之前,你一定要知道的事情!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想必共同基金是許多人一開始接觸到的投資工具,因為相較於股票、期貨、選擇權或外匯,共同基金具有令人比較「放心」的想法,因為每一檔共同基金的背後都是由一群專業的研究團隊在執行操作,而且基金公司(在台灣稱為『投信公司』)始終標榜:
“若你沒有時間或相關財金知識的話,不如就將這筆資金拿給基金公司幫你操作,且只需要花費少許的基金管理費用,因為我們有著豐富的資源與龐大的研究團隊幫你獲取超額報酬!”

什麼是共同基金?


共同基金(Mutual Fund)亦稱為主動型基金(Active Fund)

共同基金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打敗基準指數(Benchmark),所以希望藉由經理人和研究團隊主動挑選標的,盡全力地打敗基準指數,獲取超額報酬(Excess Return)

超額報酬(Excess Return): 基金報酬率 - 基準指數報酬率 > 0

若你持有一檔基金(例如:台灣股票基金)的今年報酬率有10%,但它的基準指數(例如:台灣加權股價指數)今年報酬率卻有12%,則你可能既開心又氣憤,開心是因為今年投資獲利10%,但非常氣憤基金公司根本沒盡責任,盡然少了2%甚至更多報酬,這檔基金沒有打敗它的基準指數,沒有獲取超額報酬,但你付了基金管理費用。

共同基金每年都會收取昂貴的管理費用(從基金淨值扣除),若它的報酬沒辦法超越基準指數,你何必做個慈善家,幫基金公司賺錢呢? 你還不如就持有基準指數就好!

國內共同基金每年真實管理費用查詢: https://reurl.cc/5lM627
(投信投顧公會網站→統計資料→境內基金各項資料→明細資料→各項費用比率)



★各大基金評比網站(Ex:鉅亨網、基富通、FundDJ)顯示的費用可能不會是最完整的!


共同基金輸給基準指數是少數吧?!


共同基金成立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,畢竟時間是有限的,每個人都有其專業領域,投資人只要好好享受生活,投資理財的事交給專業的研究團隊執行。

我過去也非常嚮往進入共同基金產業,成為專業基金經理人!

但共同基金產業卻自砸招牌,美國S&P Dow Jones Indices公司每年都會調查各個地區(可惜沒有台灣)一年、三年、五年期間,共同基金報酬率超越基準指數的比例,驚訝的是,原來全世界有70%的共同基金沒有辦法打敗相對應的基準指數,且比較期間越長,輸給基準指數的比例越高,表示許多共同基金的績效無法長期穩定擊敗基準指數。


另外,該研究機構也調查不同期間共同基金與基準指數的報酬率比較,基本上,不管是哪個統計期間,鮮少有某一類別的共同基金報酬率能夠超越基準指數。共同基金不再神話,專業的團隊不代表具有優秀的操盤能力,從另一個觀點來說,不論是打敗大盤指數或是基準指數根本難上加難。



選擇共同基金(Mutual Fund)不如選擇指數型基金(ETF)!

從上面的圖中數據就可以了解,投資人每年約只有30%的機率可以選到獲取超額報酬的共同基金,再加上共同基金不具績效持續性,所以可能常常轉換其他基金,造成共同基金最失敗的原因就是基金管理費用,也就是投資成本。

試想,如果每年你的報酬率因為管理費用而少了1%,經過十年後,你的報酬率經過複利效果,可能就少了16.2%,我們沒有必要平平白白讓獲利從口袋流失。

成本永遠是投資人最大敵人! 

Costs  Matter!




與其花費一大堆時間挑選可能打敗基準指數的共同基金,不如就閉著眼睛挑選成本非常低廉的指數型基金(ETF),好好追蹤基準指數。

當你選擇指數型基金時,你的績效就贏了市場上70%之投資人!



「投資成本將造就你的投資是成功還是失敗!」 — John Bogle (全球最大指數型基金公司Vanguard 創辦人)